⊙关注孩子的心声 不要重才轻思想

在一节五年级劳动课上 老师在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173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 老师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 积极性很高。

老师说:“妈妈平时关心你们 付出了很多心血 你们也应该关心自己的妈妈 送给妈妈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礼物 就是关心妈妈的实际行动。”

楠楠听懂了老师的话 回家顾不上做作业 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 针线啊 忙了半天 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给妈妈缝椅子垫儿 长这么大 他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 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儿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针缝椅子垫儿的时候 就想象着妈妈回家看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高兴劲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 就把缝好的椅子垫儿先藏了起来 不让妈妈看见。

妈妈下班回家 劈口问道:“写完作业没有?”

楠楠回答说:“还没有呢。”

妈妈一下来了气 “放学这么半天 你干什么了?”

楠楠说:“妈妈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我给你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

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 没想到 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 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 说:“你弄这玩意儿干嘛 不写作业!”边说边把楠楠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楠楠当时气得直哭 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他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他大失所望 不明妈妈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 一种孩童的眼光 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 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 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 用心去和孩子沟通吧。

教育家经常说 教育要“抓住时机”。173上面例子中 孩子给自己亲手缝椅垫儿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孩子会劳动 会干活儿了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 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 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双向情感交流的机会呀!

一次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中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 发现中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 那就是 我们中国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 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 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等 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情感和情绪表现。

但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 孩子是不是高兴 乐观。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文化差异”。意思是说 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 老百姓们一向不大管别人的情绪情感怎样 你高兴还是伤心 你心里感到压抑还是轻松愉快 都不大要紧 不会被别人注意 或者不被认为是什么大事情。

你到医院去 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 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 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你回家吧 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但是 如果在西方国家 医生听到你说这句话 他一定非常重视 他会认真地建议你去找一个精神医生看一看。因为在他们那里 如果一个人情绪、情感上出了问题 会被人们当作大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就是我们要不要适当地转变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比如 你“望子成龙” 这并不错 只有一个孩子 谁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 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写啊 念啊 学习 学习

㈤喜欢看静涛 凤莲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_第1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彼此关系(一)吗?那就记住猫扑小?说的域名meidaizi.com㈤(请来猫扑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再学习 他就能“成龙”吗?如果他的情绪、情感发展不正常 如果他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 如果他的“努力”和“勤奋”都是被强迫的 如果他不诚实守信 如果他冷漠无情 不善于理解别人 他将来会怎样?

孩子是一本书 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 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 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 就越不了解他(她)。教育 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 就是悲剧的根源。

“专家支招”

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心声呢?

1.最好自己也“长不大”

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 我们做母亲的 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 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 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 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2.懂得情趣 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

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 但是 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 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罗嗦 觉得你烦 所以 多给他们讲故事 谈看法 论时事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 这很重要。

沟通 还有一种方法 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 各拿一张纸 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 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 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 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

3.平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对母亲谈着自己的看法 孩子仰视着母亲 一脸的严肃和专注 而母亲却在忙着手里的活计 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正讲到激烈处 母亲却一声喝斥:“你懂什么 小孩子家!”孩子立即低下了头 眼里闪着泪花。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了 或许我们就时常扮演着那位母亲的角色。这种时候 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成年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 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呢?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 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 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4.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和妈妈是好朋友 你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妈妈的心 你高兴 妈妈就快乐;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妈妈会更比你难过的。无论你遇到什么难事或难于起齿的事情 妈妈都会给你出主意 一同和你商量解决的办法 绝不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 而痛骂你的”。因此 孩子对我很信任 也愿意和我讲真话。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子女做些沟通

场景再现

小良家买了新房子。这天晚上 爸爸妈妈在商量怎样装修新房的事情。小良在旁边认真地听着 他一直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他仔细地听着爸爸妈妈说话 想知道他们如何装修他的房间。

说着说着 爸爸妈妈很自然地提到了小良房间的装修问题。

“小良的房间怎么装修呢?”妈妈问道。小良一下子就竖起了耳朵。

“还能怎么装修?放张书桌 放一张小床就行了?”爸爸轻描淡写地说道。

“不 我想把我的房间刷成淡淡的蓝色 我想要一个书架和床一体的。还要有个电脑桌……”小良忍不住插嘴道。

“你怎么那么多话?哪里有精力给你弄!你懂什么?小孩子的房间越简单越好 讲究的是实用!”妈妈不耐烦地说道。

“可是 我们班的班报设计一直都是我做 大家都说好 我就想自己设计自己的房间……”小良小声嘟囔了一句 见爸爸妈妈盯着自己看 连忙低下了头。

“你脑子里整天都在胡思乱想 今天你这样想 谁知道明天你又怎样想?房间里弄的花里胡哨的 像什么样子?”爸爸也在旁边呵斥了一句。

小良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深度诠释”

“您常和孩子聊天吗?”当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去问15位中小学生的家长时 有10位家长答案是一致的——很少聊天。只有一位家长表示 她和孩子沟通顺畅。一所中学对230多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调查发现 有七成的学生不喜欢和家长聊天 有什么心事宁愿倾诉给好朋友也不会对父母吐露半个字;而有八成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存在距离和隔膜 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的所做所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隔膜呢?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猫扑小说只为原作者静涛 凤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静涛 凤莲并收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最新章节第5章 正确的引导,但不要喋喋不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