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和伟略,人们对他的认识大都集中在“三让徐州”上。他在曹操为父复仇、血腥屠城的困难局面下,求救于青州刺史田楷,田楷又同当时还是平原相的刘备同来协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陶谦对刘备赞赏有加,并在病故之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让徐州的确有过,但“三让徐州”却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本文要讨论的是历史事件,因此不再赘述)。一下子把个之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大耳公推到了前台,刘备一夜成名,由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平原相跻身诸侯之列。要说陶谦此举也说明他还是很有些见地和头脑的,但偏偏史料上对他的评价却是相互矛盾的:一种是时人张昭,他认为陶谦“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分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官,而另一种是陈寿,则说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最後是“昏乱而忧死”,这又像是个昏官。那么历史上的陶谦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史料上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呢?让我们去伪存真,对各种历史记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对比,从内政、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来做一个综合分析,看看这个陶谦的真面目吧。

(一)

历史上的陶谦本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之中的重要一员,他的发展、灭亡对後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都有著一定作用,特别是对曹操、刘备两大势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过,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後汉书.陶谦传》中对他的记载基本相同,而且是语焉不详,对於我们了解陶谦帮助有限,尤其是对陶谦的内政管理能力的记载很少,所以陈寿所言的陶谦“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的证据并不充分。不过我们可以综合其他的相关史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陶谦(西元132—194年),东汉末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人,字恭祖,父亲曾做过余姚长之类的小官,但在陶谦幼年亡故(见《吴书》)陶谦从政是没有什么背景可言的,他只能是从基层做起,综合《吴书》、《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陶谦步入仕途之後,在任职徐州牧之前,先後担任过卢令、舒令、幽州刺史之类的地方行政官员。政绩如何呢?证据不多。《吴书》中引用张昭的话说是“令舒及卢,遗爱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

联想到张昭一生刚正不阿,从不溜须拍马,虽说此言有点过於赞誉,还是基本可信的;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三国称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猫扑小说只为原作者64513514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64513514并收藏三国称霸最新章节第十章小魔女赵雨(下)